在過去這二十年當中,我們遭逢了傳播科技急速的發展,新的傳媒一一出現,接收器具也在三翻新,閱聽人為了適應新的使用介面,光是學習操作,就足以累積不少壓力。
記得八Ο年代初期,當家中剛添置了一座錄影機時,母親就在這個新科技能力挑戰的第一回合敗給了才五歲的小姪子。然而這只是一連串接踵而來之挫敗經驗的開端,接下來的小耳朵、影碟、第四台、光碟以及越來越多的遙控器,最終迫使她只有交出所有的節目選擇權。
才不過一霎眼的功夫,已屆中年的我輩卻在數位化的狂潮下開始體會母親當年的心情。大約八年前,當我在英國才第一次聽到internet這個名詞時,正是我為了寫博士論文剛剛才努力學會操作文書應用軟體wordperfect的時候。四年後當我交出論文時,不但wordperfect早已被取代,新進的博士生中大約有三分之一都想做與網際網路相關的題目。
我的指導教授莫利先生向來排斥科技產品,嚴重到只肯用手動打字機寫東西,沒想到這兩年居然也開始寄發電子郵件了!我不禁好奇,是在什麼樣的心境下,大師級的權威教授也不得不低頭了呢?
在一次研討會中,聽到劉兆玄教授提及老年人在面對新科技時會有的焦慮。他說社會常常呼籲老年人應該多學電腦,好透過網路學習來跟上時代。然而老人所面對的問題其實不在是否繼續學習,而是如何能保有親近媒體的能力。因為愈趨複雜的使用者介面往往已讓他們手足無措,更何況優遊自在地網路漫遊?
我對這個看法頗有同感,同時也覺得老人要學電腦才能跟上時代的迷思,其實是商人鼓吹的陰謀。因為科技單單靠「新」,並不就構成我們一定得擁抱它的理由,該考慮的重點是它能否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這其中當然包括學習品質在內,如果透過看書能得到知識的樂趣,何須上網去追逐許多無用的資訊?如果真有親近藝術的心情,又何必睜著一雙老花眼辛苦的學網頁製作?
我想,害怕被社會淘汰的落伍恐懼症才是人們義無反顧投入新科技洪流的主因吧!
根據現代消費主義理論,對消費者求「新」慾望的操弄正是當代商業行為的主要策略,尤其在流行產業中,反映的更為明顯!在這樣的前提下,消費者購買「新」產品從不是為了填補民生需求,而是為了得到由產品附帶之符號的滿足。
正如布希亞所說,物必須先成為符號,才能成為被消費的物。透過傳播媒體上的廣告,以及由名人轉代言人所領銜演出之各種公關戲碼,新產品得以建立它與特定符號間的對等關係,而包括新傳媒在內的新科技產品就搖身一變成為年輕有勁,跟的上時代的特效藥了!
難怪當我向朋友提到自己因有上網習慣而不覺得落伍時,卻被她戲稱新科技正是我的威而剛。
有一期的數位時代雜誌中,我們看到了數位人的輪廓:他們年輕(24.5歲)、學歷高(大專畢業)、住在北部,同時要比非數位人對未來工作的前景樂觀!這麼吸引人的形象,你想加入嗎?其實也並不太難,你只要能夠在大哥大、呼叫器、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PDA、股票機以及數位相機這些數位工具中有使用到一種,然後每週有發出一封伊妹兒,就合乎最低標準,並脫離「非數位」的焦慮了。
但是,你的生活真的會變得更好嗎? 網路、有線電視這些新傳媒雖然帶來更多的內容卻沒有帶來更好的內容,作為跟上時代的閱聽人最好趁早覺悟,與其迷失在以倍數成長的新科技產品中,倒不如培養在沙中找珍珠,分辨東西好與壞的能力。
否則大家準備好了,接下來還有DAB、機上盒、數位電視、網路電視、TIVO…,買與不買?會是永遠的焦慮。
- Nov 29 Thu 2007 22:14
新傳媒與科技焦慮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